2023年3月25日,“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第353場暨第十二屆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青年論壇”在江城武漢圓滿召開。
論壇現場火爆
作為第十二屆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屆青年論壇以特邀報告的形式,緊密圍繞分子診斷領域學術前沿及新技術在感染性疾病領域的應用開展了深入交流和探討,為各位年輕有為的專家老師們帶來了一場不可多得的學術交流盛宴。
特邀報告
淄博市市立醫(yī)院黨委副書記、淄博市呼吸感染與臨床微生物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波對《病原學檢測在肺部感染診療中的應用》進行了精彩的報告。
淄博市市立醫(yī)院黨委副書記、淄博市呼吸感染與臨床微生物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波作報告
劉波主任指出,我國成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發(fā)病率高,成人肺炎中病毒感染占39.2%。他表示,在呼吸道感染診療中,及時發(fā)現病原體并進行干預可改善患者結局,快速發(fā)現病原體可縮短呼吸道感染患者住院時間。傳統(tǒng)病原學檢測方法仍有臨床無法滿足的需求,檢出率低,耐藥情況也需要持續(xù)關注,分子檢測技術是呼吸道感染診斷或監(jiān)測最重要的手段。目前能夠開展分子檢測項目的醫(yī)院還比較少。他提出,傳統(tǒng)方法和分子檢測方法需要聯合使用,推廣臨床微生物特殊標本處理流程。臨床與實驗室的充分溝通有助于改善雙方工作,微生物工作者可以幫助臨床醫(yī)生更好的解讀化驗單,并力所能及的提供治療建議。通過臨床實例的分析,讓臨床微生物工作者更為感性地理解臨床醫(yī)生進行抗感染治療的思路和需求。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主任陳宏作報告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主任陳宏作了題為《間質性肺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中的基因組學數據庫》的報告。間質性肺疾病是一組影響肺實質的異質性肺疾病,其中一些具有高死亡的特點。目前的證據表明,間質性肺疾病的發(fā)生是多個基因的改變和非基因性的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了快速獲得想要的基因、ncRNA的研究數據或ILDs相關的藥物信息等,在一個數據庫(ILDGDB)上通過手工挖掘隨后匯總這些數據。當下,ILDGDB已完成第二版數據收集,數據庫正在建立中。現ILDGDB包含數據如下:①基因數據:mRNA、蛋白、變異、靶向藥物、敲除信息等;②ncRNA相關研究信息;③高通量轉錄組、蛋白組等多組學數據信息;④治療措施(如吡非尼酮、間充質干細胞等)的相關數據;⑤單細胞測序相關數據信息。后續(xù)將逐漸更新RNA-seq網絡工具及單細胞測序網頁工具。
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PCR實驗室副主任任峰作報告
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PCR實驗室副主任任峰作了題為《分子診斷技術助力呼吸道感染快速檢測價值及思考》的報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全球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其相關的病原體種類復雜、感染致死率極高,給患者健康帶來許多的痛苦和高昂的費用負擔。感染性疾病主要的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等,診斷不清會導致病情反復。他表示,對病原體實現早發(fā)現和早診治當下可以應用多種方法,這些方法具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其中對病原體分子診斷技術有極大的需求。未來希望分子檢測技術能夠檢測更多種病原,有更高的分析靈敏度,更短的報告周期。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感染病科副主任王剛作報告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感染病科副主任王剛作了題為《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感染分子診斷》的報告。感染的發(fā)生發(fā)展是病原體與宿主相互作用的結果。近年來感染性疾病診斷進展迅速,特別是病原體快速分子診斷,基因測序等。然而單純依賴病原學檢測,不足以解決所有臨床感染診斷問題。宿主水平分子診斷是富有希望的方向。本報告圍繞病原體和宿主兩個層面探討感染分子診斷。以活動結核宿主基因檢測為例,討論從宿主角度鑒別結核的可行性。另外,他表示,區(qū)分細菌和病毒感染也非常重要,對于耐藥情況也有控制作用,可用的靶標也一直在篩選中。
技術報告:博奧晶典病原體多聯檢新品及整體解決方案
博奧晶典醫(yī)學產品事業(yè)部副總監(jiān)楊平博士作技術報告
博奧晶典醫(yī)學產品事業(yè)部副總監(jiān)楊平博士以《博奧晶典病原體多聯檢新品及整體解決方案》為主題作技術報告。傳統(tǒng)微生物檢測具有選擇難、判斷難、周期長的不足,新冠疫情的出現,使廣大民眾對核酸檢測的認識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分子檢測可檢測一種或多種病毒,具有高靈敏度和特異性,已成為臨床病毒學的診斷“金標準”。根據檢測原理,核酸檢測方法有變溫擴增、等溫擴增、芯片技術、測序技術等,不同的技術平臺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應用場景。多重擴增技術主要用于多種病原微生物的同時檢測或鑒定某些病原微生物分型。博奧晶典順勢推出呼吸道病毒六項聯檢產品及全自動一體檢測系統(tǒng)滿足精準診斷的需求。由于聯合感染普遍存在,多病原檢測具有重要的臨床診斷價值,盡早使用藥物治療可縮短住院時間,實現精準診斷及治療,增加醫(yī)療資源利用效率。
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感染病醫(yī)學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黃磊作報告
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感染病醫(yī)學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黃磊作了題為《宏基因組測序在感染性疾病上的臨床實踐和啟示》的報告。臨床上可感染人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涉及到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病原復雜、確診率低、治療局限是橫亙在感染性疾病臨床診治中的三大難題。面對未知的臨床感染,傳統(tǒng)的培養(yǎng)法時間周期長、陽性率低,傳統(tǒng)的分子檢測方法指標數量有限且無法對新發(fā)、未知感染病原體進行鑒別。他表示,基于宏基因組學(mNGS)的感染性疾病病原體分子檢測技術是傳染病診斷領域中的新技術,使用宏基因組測序,使無偏倚的傳染病超廣譜病原體篩查成為可能,是傳統(tǒng)病原體檢測技術的重要補充和升級。mNGS技術在膿毒血癥的輔助診斷、真菌、病毒和特殊病原體的鑒定、無菌體液樣本中病原體的鑒定、以及感染和非感染因素的鑒別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為抗感染治療提供了新的利器。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檢驗科病原組組長吳春晨作報告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檢驗科病原組組長吳春晨作了題為《兒童感染性疾病分子診斷新進展》的報告。在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中,病毒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元兇,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對兒童的生命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此外,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濫用,耐藥菌株的不斷增多使得此類感染的臨床治療較為棘手。準確掌握感染的病原譜,可以為制訂相關傳染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據;臨床上及早明確病原體,進行針對性的抗感染治療則是控制感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目前常規(guī)使用的病原體鑒定方法存在著周期長、靈敏度低和檢測病原體種類有限等不足。分子診斷是基于核酸的診斷技術,較傳統(tǒng)的檢測方法具有高靈敏度、高特異性,快速,可以檢測新型、罕見和未知的病原體等顯著優(yōu)勢。目前較為成熟的檢測方法包括熒光定量PCR技術、多重PCR技術、數字PCR技術、基因芯片、二代以及三代測序等多種技術。隨著分子診斷技術的進展和成本的下降,其在臨床的應用日益廣泛,使得病原體的快速精準診斷得以實現。
廣州實驗室診斷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與轉化中心副主任關文達作報告
廣州實驗室診斷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與轉化中心副主任關文達作了題為《2021全國mNGS檢測試劑質量聯合研究》的報告。病原宏基因組高通量測序技術(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通過對待測樣本總核酸進行測序,理論上能“無偏倚”地檢出全部潛在病原體,尤其適用不明病因感染的診斷。然而,由于該技術復雜程度高,且疑難感染的診斷極具風險,因此對該技術轉化的產品能否滿足臨床診斷的需求,其與傳統(tǒng)感染診斷方法的一致性尚未明晰。此外不同的mNGS技術,其一致性如何,亦缺乏相應的研究。本研究通過應用不同的mNGS技術,檢測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肺泡灌洗液,與傳統(tǒng)的病原學診斷方法對比,評價mNGS技術在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學診斷中的價值,在缺乏臨床信息輔助解讀的情況下,結果發(fā)現不同類型病原體的mNGS檢出敏感性不均衡,以結核分枝桿菌最高,腺病毒最低,腺病毒檢出率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判讀報告過程中遺漏和部分產品生信分析流程不完善。在特異性方面,針對陰性樣本的檢測,僅有20%的mNGS檢測產品報告能夠直接判斷為病原學陰性,對于定植和條件致病菌的判讀不準確。他認為mNGS在應用前要使用種類多樣的參考品進行性能考核,并建立良好的判讀規(guī)則,才能有助于臨床準確的感染病因判斷。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主任王麗作報告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主任王麗作了題為《呼吸道病原體實驗室診斷與臨床應用》的報告。王麗主任介紹了人類歷史上重要多次疫病傳播和危害,病原體檢測技術起源和進展。近百年的病原體檢驗技術的進步,既保留傳統(tǒng)的形態(tài)學檢查,也發(fā)展到了目前普遍使用的分子檢驗技術。呼吸道病原體感染多樣化、復雜化對診療技術的要求精準化,即既準又快。多重耐藥細菌感染已經到了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年代,每一個病原體感染的病例都不容忽視。她表示,檢驗需要和臨床充分溝通,才能更好地解決臨床問題。
致敬·Young之聲
論壇特邀上海市第六人民醫(yī)院科教處處長胡承、青島市立醫(yī)院檢驗科主任兼輸血科主任宋衛(wèi)青、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副院長賈海波、泰安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主任趙書平四位專家擔任議題主席做精彩點評并頒發(fā)紀念獎牌。
本屆青年論壇內容豐富全面、講題精彩紛呈、學術氣氛熱烈,不僅讓與會嘉賓們感受到了主辦方搭建的前沿分享、互相溝通、開闊視野的有益平臺,也讓全場參會同道們感受到了青年學者的學術生機與活力,受到了分子診斷領域青年專家學者們的高度肯定。